记忆术(The Arts of Memory)
展览总监:方谊翎
策划人:胡斌、范白丁、郭伟其、方立华
艺术家:顾德新、姜杰、蒋志、倪有鱼、彭祖强、尚扬、隋建国、宋冬、王广义、汪建伟、文慧、向京、严善錞、张晓刚、展望、曾浩
空间设计:王辉
平面设计:王序
地点:OCAT深圳馆展厅A、B(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
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联合推出“记忆术”(The Arts of Memory)和“记忆宫殿”(The Memory Palace),并在两馆分别展出,展览由胡斌、范白丁、郭伟其和方立华联合策划。其中,OCAT深圳馆呈现“记忆术”展览,邀请16位艺术家的26组作品参展,通过艺术家多元的描绘记忆和思考记忆的方式观察思想世界,呈现艺术与记忆的关系。
“记忆术”原本属于修辞学的一种训练,用以帮助演说者记住演讲的内容,核心原理是将记忆的事物转化为图像,按照一定秩序存储在建筑物内的各个地点上。演说者想象自己在熟悉的建筑空间中行走,通过特定地点的图像唤起相应的记忆。地点和图像好比罗马人使用的蜡版和书于其上的文字,可以视为纸张媒介的替代方案,只不过记忆术借助想象,在空间秩序中安置视觉化的知识。从纪念碑、纸张到现代的数字媒介,我们以各种方式对抗时间与遗忘,以各种介质存储记忆,力图保障信息的完整对等。
然而,另一种回想式的记忆则默许记录与取用两端形成偏差。主体性的改造在这类记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被记忆的事物可能因个体、集体、文化情境、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产生新的意义。记忆的方式变为形塑记忆材料的决定性力量,问题就不仅是记忆什么,而是如何去记忆。
OCAT前执行馆长、艺术史学者黄专曾在《记忆的迷宫》一文中指出:“记忆是人思考时间的核心……时间不再仅仅是度量世界的物理尺度,记忆也不再仅仅是获取过去的想象空间,‘现在’或‘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成为思考时间和记忆的起点,它意味着过去和未来只有在当下的思考中才具有意义。”以“复制”为目的的古典记忆术是一种有关记忆的技艺,而作为展览的“记忆术”(The Arts of Memory)则希望通过艺术家多元的记忆方式和艺术实践,观察人类的思想世界,提示其与知识、记忆和时间等维度的关系,并由此引发我们对记忆本身的思考。
展览聚焦艺术家如何将记忆进行艺术实践的转换,探讨永恒的“记忆”母题。展览以“记忆与遗忘”作为引子,通过“载体与物性”、“地点与风景”、“剧场与系统”三个部分形成有机的结构,对记忆与艺术的互文关系进行探讨。同时,“记忆术”与华·美术馆展览“记忆宫殿”也构成了一种平行与呼应。两个展览邀请建筑师王辉和设计师王序分别从展场空间与展览视觉层面,提供具有启发性的观看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从不同维度对于记忆理念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