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展期:2021/12/19——2022/05/22
地点: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华侨城生态广场
展览简介
“OCAT双年展”前身是“深圳雕塑双年展”,始于1998年,源于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从第九届开始,正式更名为“OCAT双年展”。本届展览共展出70余位/组艺术家的近百件/组多媒介方式的作品,在展期内计划安排论坛、工作坊等活动项目。
总前言
主策展人语 冯博一
2020年是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幻的时间节点和时代标识,由疫情所导致的一系列变故仍在不确定之中,难以逃遁。尽管如此,艺术还是要做的。重新确立我们的存在,寻求未来的途径,已经成为我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存在于现实的展开之中,现实存在于未来的想象之中。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变化,正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
“飞去来器”,又称“回旋镖”。最早是澳大利亚土著人发明的狩猎工具,现在已经变成一项体育运动。其原理是:当投掷者将它飞出去之后,还会再飞回到原处;投的越猛,飞回来越快。利用这一名称及飞行轨迹作为这次双年展的题目,既意味着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在风险中相互影响和牵制的处境,又象征性地指涉出在认识论上对人类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所形成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甚至还会带来一种适得其反的结果。
展览的整体策划是由主策展人提出主题、框架和策展方式,然后邀请11位联合策展人,根据展览场地分别提出十个单元的策展方案,并给予独立地展开和完成。这种临时策展群体所形成的“组合”和“平权”机制,打破了以往周期性大展的单一模式,以多方位、多触点地“去”策展的中心化,抵达“众声喧哗”的一次策展民主化的尝试。
在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的室内空间,强调的是参展作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在华侨城室外的生态广场,注重公共场所的社区居民,“亲密”参与公共艺术的“触感”交流的互动体验。70余位/组艺术家的近百件/组多媒介方式的作品,以及展览期间安排的论坛、工作坊等活动项目,一并堆叠地构成了这次双年展所针对的问题意识,具有前瞻于未来的当代艺术生态的多维景观。
艺术家和策展人不是简单地将艺术进行炫技或观念贩卖,也不能迎合艺术市场的喧嚣,需要敏感于时代、社会的变迁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次展览的能量起到提示和警醒的作用,以期形成社会的合力,为疫情后的复苏提供支持。这是当代艺术范畴里重要的意义——以艺术转化的方式,唤醒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激励人们去实现愿景或修订时弊,并力所能及地使人们参与到当下和未来建构的自信之中。
单元介绍
“注意!演出继续”单元
策展人:缪子衿
艺术家:aaajiao、郭城、林奥劼、刘辛夷、史莱姆引擎(33EMYBW、蔡坚、方阳、冯至炫、李汉威、刘树臻、善良、王梓全)、王业丰
地点:OCAT深圳馆A厅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观看本身成为劳动
自愿而不可见的数字劳动
科技巨头提供看似免费的社交服务
我们才是产品
用户生成内容实时更新人设
点赞转发打赏取代社会决策
智能友好的界面让做选择显得自由
永不掉线的亲密感是数据追踪的甜蜜陷阱
照顾好你的情绪和信息
它们平庸地到处流通
必要时创建替代身份
保持良好的玩家心态
结束比赛
“阻力:一次速度的试验”单元
策展人:钟刚
艺术家:冯立 胡介鸣 厉槟源 王鲁炎
地点:OCAT深圳馆A厅
技术变革加速了对人类间隙空间的消减,一切都被一种新的力量所掌握和掌控,我们工作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自主呼吸”的空间争夺和拓展,否则,我们将丧失所有。尤其是加速主义笼罩下的珠江三角洲,一轮又一轮的速度追逐和速度依赖,使得我们的肉身和思维都被卷入到一种疲惫的惯性运转之中,被席卷,甚至被控制。
我们如何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中争取到更多的自主性?我们又当如何在快速的行进中重建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及其结构?“阻力:一次速度的试验”主题展,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和实施,它既是我们当前社会现实和当代情景的描述,也是一种干预,一项博弈,它呈现出来的轻盈且坚定的介入,是歧路与密林之间的一次婉转前行。
“喜剧”单元
策展人:周翊 & 董菁
艺术家:段建宇、葛宇路、金宁宁、李维伊、双飞艺术中心、姚清妹、张淼
地点:OCAT深圳馆A展厅
喜剧作为戏剧的一大类型,本身也分为众多子类:讽刺、荒诞、动作、浪漫、情节、情境、乖僻、黑色、冷漠、情色、恶搞、吐槽、闹剧、滑稽剧等等;表现的风格既可高级也可低级,幽默、打趣、智慧、欢乐、反讽、自黑、神经、戏仿、无厘头、坎普、诙谐、暗黑、嘲弄、戏谑、冷幽默、恶作剧。
当今是个被喜剧的元素充满的时代,喜剧会截断故事、去除事情的复杂性和背景,只留出让⼈发笑的某个部分。⾯对这样碎⽚化的冲击,⼈们在接受时不得不在脑⼦⾥先整理⼀下逻辑,因此喜剧作为形式有迫使⼈应急思考的特点。
消费社会从消费实体进化到了消费符号,却未能生产出真实。系统的算法禁锢了⼈能看到的内容,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被定义并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在泛时尚、泛艺术⽂化中,观点以时尚与从众为正义。此时喜剧化有助于人保持清醒,表达主动的不满意、不需要。艺术作为当代最严肃的表达活动,越来越主动地寻找自身的表演性与喜剧传统中剧场性(交互性)的融合并将其奉为当代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
“女娲极乐园”单元
策展人:韩馨逸
艺术家:范西、胡伟、李氏家宅(李燎)、李亭葳、刘昕&露西娅·蒙赫(Lucia Monge)、覃小诗&胡洋、邵纯、谭英杰、张文心、朱荧荧
地点:OCAT深圳馆B厅
展览的灵感源起于1986年建成的深圳地标城市景观雕塑“女娲补天雕塑像”。她的诞生彰显了蛇口工人集体“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力量与强度。其形态柔美,神情坚毅,成为了深圳本地市民的集体记忆与物质遗产,或许她的出现也成为移民众多的深圳地区形成集体身份想象、文化认同的起始点。
作为静默地伫立于滨海之域的神话形象,“女娲补天像”日渐成为见证深圳特区惊人发展的“琥珀”——她的存在成为了深圳三十多年来都市营造的空间标尺,同时她也在当地居民的供奉之下“庇佑”着这片土地。本次展览将“女娲补天像”作为贯穿着古今时空的生动切片,探究“女娲”过往的身份、历史以及传说,重新书写当代女娲神话。展览邀请十组艺术家,他们将针对于“女娲补天像”的不同局部,以或图像或意象的方法,展开他们的提问与回应:女娲是谁?她从哪里来?她将向哪里去?
“缓流”单元
策展人:颜峻
艺术家:照骏园、孙一舟 & 郑维、响、阿科、潘晨农、成璧卿
地点:OCAT深圳馆A、B工作室
本单元是音乐与表演艺术单元,所有作品都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呈现。
“缓流”的英文,借用了一种另类音乐的名字,它包含了“硬核”的后半截,希望传达出“缓慢、暧昧,然而坚决”的意思,在这个大量生产着既清晰又强烈的意义的世界里,坚持一种微弱的流动。
自2021年12月12日开幕起,至2022年5月22日闭幕,六组艺术家轮流在OCAT工作室A和B驻留、创作。他们会主持工作坊、公开或不公开的排练,不定期安排音乐会和表演活动,也许也会有非表演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会邀请本地公众和外地嘉宾艺术家一起创作、表演。此外还会有相关的公教活动和后续的唱片出版计划。
驻场时间
照骏园(2021年12月12日—31日)
孙一舟 & 郑维(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
响(2022年2月1日—28日)
阿科(2022年3月1日—31日)
潘晨农(2022年4月1日—30日)
成璧卿(2022年5月1日—22日)
“装饰”单元
策展人:杨紫
艺术家:李占洋、刘唯艰、SANS、王卫、武晨、伍伟、于吉、杨福东、杨茂源、张郎郎、张晓
《装饰》是一本创办于1958年的杂志,在审美空缺的年代,作为大众读物风靡一时。当时,这本刊物代表着“双百方针”之后民间的美学趣味——这种趣味缘于中国本土积淀的实用美学回潮,也深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等外来文化的浸染。
为这本杂志的前十二期做场展览,是感触于它甜中带酸的美学品质。它的美学是用来祝颂吉祥的,满怀希冀,似乎不太留意于介入世界的激进。它与人亲近,无所谓曲高和寡;老老实实,只想好生过日子。它的眉眼太迎合人们的期待,好像急迫地要把世间焦灼掩饰。挤眉弄眼太刻意、太熟练,倒有点掩耳盗铃,像在反讽——烦恼循环往复,没完没了,才诞生了对这些美学的需要。
“超译城市:平行与吊诡”单元
策展人:周婉京
艺术家:向惠迪、张文超、于默、拉斐尔·多梅内克(Rafael Domenech)、柯好理(Tim Crowley)、杨健
地点:华·美术馆 1楼
深圳是一个持续“造梦”的地方。在深圳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快”一直是其中一个重点,决定了这座城的节奏。“快”的背后藏着一个与技术有关的线索——这个城市印证着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种种特征。深圳令人惊叹之处,恰恰在于它的速度加快了图像的复制,让城市的建设与人对这城市变化的欲望(逐新的欲望)被驱使起来。
这次展览,我想与六位参展艺术家共同提出的“图像何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由一种类似超译的方法,在解读图像之时,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座城市。向惠迪、张文超、于默、杨健、拉斐尔·多梅内克和柯好理这六位艺术家之间有平行的互文关系,与相斥的对抗关系。其中,向惠迪将带来一组基于华·美术馆一层所做的在地委任动态装置,以此来模仿华·美术馆已有的建筑结构;张文超将对互联网的欲望复制进行研究,并呈现出一组三维动画交互装置;于默将以一组四张黑白摄影作品,展现机械复制语言背后的存在者悖论,就此来讨论图像的不可复制性;杨健将在展示其装置作品的同时,结合深圳的地产楼盘图像创作新的迷宫式的呈现;另外,来自古巴的拉斐尔·多梅内克和柯好理也将分别以装置和绘画来回应他们对“图像复制”与城市关系的看法。
“欧罗巴之牛和牛头怪”单元
策展人:宋轶
艺术家:陈淑瑜、汗流浃背小组、贾煜、刘辛夷、张国华
地点:华·美术馆2楼
在使用飞去来器的时代,流传下两则关于牛的神话故事:1. 欧罗巴和牛的故事;2. 牛头怪的故事。在第一则神话里,化身为牛的宙斯和欧罗巴之间虽然存在诱惑和被诱惑的关系,但这则故事是正视本能欲望的,是互动圆融而非暴力的。而在第二则神话中,牛是报复的结果,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是扭曲和畸形的。第一个故事以孕育新的生命为结局;第二个故事则是英雄忒修斯以杀戮的暴力中止了牛头怪吃人的暴力。而且,忒修斯自己最终却无法避免的走向悲剧,故事的最后并未产生新的世界。
如果说欧罗巴和牛的故事象征着一个有着各种互动的初级混沌,那么牛头怪的故事则体现了人们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维框架的现实状态。
这样的循环如何打破?我从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里似乎找到了一些路径:这些创作体现了一种回到“初级混沌”的勇气,着力于重新评估它的生长方向,赋予创造性缝合撕裂的能力。
飞去来器的运动轨迹有一个远距离的折回。通过重新阅读这两则来自远古时代的神话,我希望在辨析我们所在的现实的同时,带来一个艺术家期望构建的世界。
“百物之息”单元
策展人:于渺
艺术家:陈督兮、廖雯、梅丽尔·麦马斯特(Meryl McMaster)、克韦·桑南(Khvay Samnang)、童文敏、童义欣、张文心、张文智
地点:华·美术馆 3楼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诞生于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口号是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曾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动能。4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和全球疫情等人类共同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发展主义逻辑下的线性时间观和生命价值观?借“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的契机,我们重返改革开放的原点深圳,在这里开启一场速度和效率之外的迂回之旅。
展览“百物之息”关注的是人与万物之间如何通过节奏和共振进行能量的交换,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态感知。“百物”泛指人、动植物与自然体的集合,以“物”代人的修辞模糊了人与非人的边界;“息”则指向呼吸、潮汐、吟唱、舞动、生物蜕变、人机交互等律动形式。“息”既是能量交换的生态媒介,也是具身性的生命知识本身。展览邀请了九位艺术家以敞开的视角和多元的媒介探索“物”与“息”之间的交换。他们通过神话、传统仪式、前现代宇宙观、非西方人文思想和科技等途径来重思人、非人与自然体之间的复杂缠绕,探索替代式的生态感知和批判视角,给理性思考注入宝贵的感性经验。在风声、鼓声、潮汐声和机器的嗡鸣声中,人类与人类的他者共同展演着节奏,流淌于作品之间的不仅是“物”与“息”的共识与共情,亦有彼此争议的暗流。以展览为名,“百物之息”带来一场基于情动和共同想像的仪式:如何弥合人类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鸿沟?如何通过给予、关怀、互惠交换(而非榨取)来获得更加值得拥有的未来?
“人民(的)公园”单元
策展人:何志森
艺术家:Mapping工作坊、岳阳 & 徐腾、丘丹琴、文那、李波、张新军
地点:华侨城生态广场
本单元是公共空间单元,主题为“人民(的)公园”,共汇集了六位(组)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地图、田野调查、公众参与工作坊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本单元将围绕“公众参与”这一关键词来思考如何让华侨城的社区居民作为此次双年展最重要的主体纳入到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当创作完成之后,我们将会鼓励社区居民对作品的使用、挪用,甚至是再次创作。以此来挑战“公共艺术”长久以来被理解、发想和创作的方式,同时也挑战了“公共”的定义和“公共空间”的生产模式。